Wechat微信公众号 CBibleWorld/BibleEngine/Bible101 Telgram电报频道 BibleWorld QQ群 4619600/226112909/226112998

從浪子的比喻談幸福家庭

出自基督徒百科
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
Qbook.png 聲明:本文主要摘自網頁從浪子的比喻談幸福家庭, 以便基督徒朋友作資料查詢和學習之用。無任何商業目的!

  對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而言,浪子回頭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。這類故事是各族群人性的寫照,也是人性尚善棄惡的盼望。耶穌講這比喻時,祂並未定有題目,乃偕同失羊、失銀的比喻對當時行為偽善者作一有力的針砭和評判。

 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,也是社會生活脈搏的淵源。家庭的好壞決定了社會的善惡,家庭的幸福自然也決定了社會的幸福。本文就路15:11-32這膾炙人口的故事,探討家庭和家庭幸福的幾項要旨和原則,分享一些教牧關切和釋經心得。


一、家庭的敗筆

 所謂敗筆非單指一時的失敗,乃指一切失敗之根源。造成家庭的悲劇原因頗多,但就浪子故事的本段經文而言,大致有以下數點:

1、物慾主義、忘卻親情:

  故事中兩個孩子的心目中只有產業,小兒子直截了當的要求「把我應得的產業分給我」(12節)﹔大兒子也好不了多少,他之所以不悅,乃是父親將家業再次消耗在那個「和娼妓吞盡你的產業的小兒子」的身上(30節)。當一個人讓物慾侵佔了他的心靈時,家業變成了產業。沒有家的理念,物業就成了一個與情誼無關的東西,也就是由無價之寶成了有價非寶的東西了。

  家庭中的產業,就算是一點一滴都會因家人之間的情誼而成了共同的財富。一旦情斷緣盡,家業也隨之變成了物產,而物存在的目的只為滿足欲望和嗜好。既不顧惜,也必揮霍耗盡,最終使人窮苦慘痛。為了物業罔顧親情,自古不斷,為了家中安寧,還不如各自分開來得乾脆。

2、驕狂自恃、自認應得:

  小兒子的悖逆全在於他自恃「應得的權利感」(12節)。兒子有兒子的權利,家裏每個成員也都有其權利,這是倫理道德平衡的保障。中國傳統的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、夫婦兄弟的綱紀,也確實規範了個人的權利。但家庭中的成員一旦堅持原則和應得的權利時,法就取代了恩,理也取代了情。只有當我們時時感到不配(19、20節),帶着感恩的心常以為虧欠時(羅13:8),才能珍惜家人的存在和情誼,進而彼此相愛,成全律法。堅持應得權利,只能叫人驕狂自恃,終至敗壞。

3、自我中心,目中無人:

  小兒子的出走、大兒子的生氣,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。小兒子只想到滿足自我的肉慾﹔大兒子只想和朋友一同玩樂,卻把父親撇在一邊,二人都是目中無人,只顧自己的事,自己的喜悅,根本沒有家的觀念。

  其實,家庭生活共處互助,並存養正,以人倫綱紀而達飽暖安全。反之,若家庭成員一旦以自我為中心,利己忘他,甚至利己害人。

  保羅說:「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」〈 腓2:3〉。「不求自己的喜悅,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,使他得益處,建立德行」〈羅15:1-2),對家人更應如此。

4、不肯饒恕、蔑視浪子:

  故事中的大兒子,理直氣壯,認定弟弟失敗,應受懲罰,即使失而復得、死而復活,仍是罪有應受,若照其要求貶為短工已為大恩大德,無需大事鋪張、盛宴慶賀。這種態度對外人尚可理解,但對待家人則亳無親情。

  以釋經學的原則來看,故事的內容亦頗值玩味。按照猶太人的規矩,父歿之後,家產分配,長子可得雙份,父存之時家產不分。但在這故事中,父親已作特殊通融,將家產分給小兒,其它二份仍由父保留,歿後才全歸長子。故說:「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」(31)。雖是如此,但實際的情況並未落實,所以長子說:「我服事你這許多年,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,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,和我朋友一起快樂」(29節)。

  其實父死之後,長子得雙份之目的,乃是要長子以父親的身份做父親生前想做的事。而故事中長子氣憤最大的原因乃是心靈的不平衡,一方面認定浪子雖然回頭,但也終不會變好,另一方面又不滿父親將另一份仍然用在重新整頓小兒子生活的事上。

  我們不給人機會,最大的原因除了沒有憐憫的心之外,乃是怕回頭的浪子,東山再起成了我們的威脅,對我們不利。打落水狗乃人之常情,但我們怎能以這樣的想法對家人?俗語說兄弟如手足。主耶穌之對彼得,巴拿巴之對馬可都是很好的例子。再給人一次機會,使那逃亡的人歸回(撒下14:1-20),這是我們對家人應有的態度。此外,除非我們忽略神無限的大能,不然就不該認為浪子回頭不會有很大的成就。


二、明智的父親:

  浪子故事中常将父亲的爱描写成天父丰富无尽的大爱。

  浪子故事中的家庭當然不是一個理想的家庭。然而這故事的結局卻是優美無比,是不美滿中的美滿,不完全中的完全。主要的原因是這一切全在乎這位作父親的奇妙作為,看看這父親所給我們的幾條治家原則:

1、原則中的通融:

  小兒子的不肖和出走,是叫人傷感的不幸事實。依據當時的規矩,父親大可舉告於村民首長,陳述兒子的不肖,民間首長即可讓村民將兒子以石頭打死示眾。這是律例、原則.為父的如此做原無可厚非,但故事中的父親並不這麼行,他反而把產業分給他們,這是為父的明智。

  任何法律都有其正面和負面作用,執法者若不體會立法者的本意而固守成規,就會在執法中起負面作用。故事中父親的通融不是妥協,他將產業分給了小兒子,但不讓小兒子在家中縱慾放蕩, 讓兒子出走亦在所不惜。這是原則亦是明智的作法。

  家長有寬容的權柄,而顯出了明智和能力,這位父親的做法真像天上的父神。保羅說:「倘若上帝要顯明他的忿怒,彰顯他的權能,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」(羅9:22)。神為何要如此,我們真是不明白,但他確是如此,我們怎不感贊不盡,因蒙憐憫者畢竟是我們。

2、堅忍等待:

  當小兒子回頭的時候,「相距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」(20節)。父親不但盼望兒子回來,更是切實的等候。

  作家長的與家人相處時間長、親情深、而產生一種不能言喻的期盼和信任,這正是父親家長的特點。當他人失望放棄時,父母總是存有盼望永不放棄。日復一日的尋找和等候。許多時候神也成全了這些父母的祈禱和盼望,使他們找着了失喪的兒女。

  這位父親除了等待以外,從他所預備的上好袍子、戒指、牛犢,我們可以推測他對兒子的信心,相信他會迴轉,而小兒子也終於迴轉了。作家長的若能以真道教導兒女,把他們從小帶到主的恩典里,若真有一天,孩子跌倒了,就是七次他都會站起來。因為教導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也不偏離。因為「愛情眾水不能熄滅,大水也不能淹沒……」(歌8:6、7)。

3、果斷寬容:

  小兒子回來時雖然憔悴潦倒,父親全不在乎,果斷的收容。他所做的全是積極的寬容並自信:只要兒子回來,就是失而復得,死而後活。得了就不會再失,活了就不可再死,將來不再出走。所以不但擁抱,又是親嘴,更是設宴慶賀。袍子、戒指是身份地位的恢復,鞋子、牛犢是工作使命的重建和託付。遮掩小兒子的羞恥,加增他的尊榮,讓他成為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(林前5:17)。這種積極果斷,在小兒子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,讓他以後可以不喪膽。這樣的家長能鼓勵家裏成員。

4、諄諄教導:

  一般父親都以嚴父自尊,仗其權威不作解說。殊不知「一家之長」不貴乎其為長輩,乃貴在其能有「長家」之特色、主導與主持,使人口服心服。故對家人明智的解說是絕對的必須。雖然不解釋未必表明沒有理。但是若沒有解說,那麼在下者常要耗費多年光陰,才能體會了解在上者的良苦用心,有朝一日雖有了感悟可能,卻無以陳述感報。這故事中的父親對小兒子的分產離家,不多勸說,但對惱怒的長子竟是苦口婆心,甚至不顧尊嚴走到門外對長子勸說。但父親是明理之人,不因大兒子這時頂撞的誣衊,將大兒子所作的一概抹殺。這正是長輩當有的態度。


三、扭轉危機

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,危機處處,防不勝防,貴在善於處理。浪子故事中的各種危機:小兒子的背叛,大兒子的不諒解、不合作,這都使家庭內在的威信受到威脅﹔而民間習俗的挑戰和鄰居鄉親的觀望,也形成了外在的壓力。父親所顯示的心態是處之泰然,不慌張忙亂,這正是扭轉危機的要訣。以下數點可提供我們在面對家庭危機中應有態度:

1、見樹見林,顧全大局:

  在危機中,若單向思考則會以管窺天,只見烏雲不見太陽,坐失良機。萬事互相效力,萬事背後仍有一位掌管萬事的神。作父親的若只看小兒子一時的不肖,大兒子的一時的衝動,必會激動反應,終會遺恨終身。而家庭悲劇的產生豈不常是一時氣憤的話,話出難追,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。

  家庭問題、夫婦兄弟之間,若能窺大棄小,都可消除一時激動,成全美事。

  購屋置產,以地點為要。地點優美,房產陳舊,可以憧憬未來,不計小節,只求購得。但反觀多少婚姻、事業,卻只為吹毛求疵,功虧一簣,痛失良機。兒子畢竟是兒子,家人畢竟是家人。若能珍惜,自會看見各部的巧合,也會因此感嘆讚美。「父啊,我感謝你,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(太11:25)。」

2、高瞻遠矚,堅定倚靠:

  許多時候堅持立場原則未必是最好的方法,故事中的父親可以堅持不讓小兒子離開,強留他在家裏,安靜學道.但這父親竟寬宏大量的讓他走,給他空間。其實在人際關係,許多時候生存和活動空間常是溝通、理解,甚至是領悟真情真理的重要條件。小兒子只有在飢貧交迫中,在豬槽旁才能覺悟自己的悖逆和不配。作家長的若能相信神的大能和作為,大致會給兒女親人更多、更大的思想和生活空間,有了空間人才會體會生命。但若無神真理的肯定,空間只是縱容人去貪愛世俗,任意放蕩。神為創造者,為萬物主宰,尚且讓始祖亞當夏娃自由選擇,何況作為父母的家長更應堅心倚靠神的大能和作為。

  很多事本來就不能強求,危機未必就是危急。縱使在危急狀態中,神的兒女仍然要信靠主,因為信靠神的人必不着急(賽28:16),因神必保守他十分平安(賽26:3)。當你束手無策,面對絕對的窘境時,何不索性鬆開手,完全交託神。就如同這位父親,讓兒子走,更為他祝福,深信神還在,神恩夠用,終有一天,他會醒悟過來說:我得罪了天!因為天還在,他逃不出神的手(詩139:1-12)。

3、常作準備,虛心領受

  我們相信兒子總會歸來,出走的人總會歸回。神必會帶回失喪之子,因神必眷顧他的百姓(得1:6)。當小兒子回來時,父親的宴席很明顯的是有準備的。「那上好的袍子」﹔「那肥牛犢」,明顯是期待中的準備。若我們相信神的信實,怎可沒有準備,不能領受呢?就如伊萊賈對亞哈說:「你現在可以上去吃喝,因為有多雨的響聲了」,還在耳中,天上也只出現一小片雲時,我們就當「套車下去,免得被雨阻擋」(王上18:41-46)。霎時間風雲黑暗,降下大雨。

  在危急中,我們常讓危機窘境文件住了視線,纏住了手腳。我們終日所想所作的都是怎樣應付危機,解決眼前困境,而忘記又忽略了怎樣準備自己領受神的祝福。不要像那個說:「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,也不能有這事」的以色列軍長,仍要看見神的作為和拯救,卻不得吃神的美食(參王下7:1-2)。應付危機雖然重要,準備領受神的祝福更為重要。當神應允人的禱告,神的祝福臨到人,使家庭復和的時候,蒙福者驚奇,迴轉者更受感動而得堅定。因為那有信心的人,豪雨下降,油流不止,大小器皿若早有準備,就不會讓任何祝福流失。在任何危機中仍應準備領受神的作為和祝福。

4、常存感恩、滿有喜樂:

  小兒子回來了,父親能喜樂,大兒子反倒煩惱了。原因很簡單,哥哥不能感恩,沒有感恩的人怎會喜樂?其實看看整個故事,哥哥本就沒有感恩的心。有弟弟,有父親,不感恩﹔弟弟回來不感恩,能服事父親多年,有家庭、有產業不感恩,父親能喜樂,他不感恩。他根本沒有感恩的心。相反的,看看父親,他似乎是找理由來喜樂感恩。兒子豐豐富富的出去,雖然淒淒涼涼回來,他還是認罪歸回,是死而復活,是失而復得。

  感恩促使人喜樂。聽聽喬布的話:「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,他試煉我之後,我必如精金」(伯23:10)。聽聽詩人的話:「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,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」(詩30:5)。我們怎能不感恩,不讚美?

  危機中心情緊張是必然的,但不必哀嘆,仍應該感恩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,也是力量(箴17:22,尼8:10)。家庭危機的扭轉,學習喜樂是第一步,也是每一步。沒有喜樂的第一步怎會有最後一步?


四、神的心意:幸福家庭

  從創世記開始我們看到神的本意:幸福的家庭是神的本意。但自從始祖犯罪後,罪進入了世界,作了王,家庭的悲劇不斷出現。很明顯的,神要人有美滿家庭,更要人有敬虔的後裔(瑪2:15)。

幸福家庭應注意下列原則:

A、追求神的旨意,理解兒女是神的託付。應為兒女禱告,發現子女才智,提供發展機會。

B、持守基本原則,尊神為首,本乎真理教導兒女。雖然有通融的可能,但決不可有妥協的措施。

C、堅持共同性的原則。父親不讓大兒子與朋友一同快樂,不是干預其自由,不讓他快樂,乃是不願他另立黨朋而墮落。用心是要堅持家人共同和相互工作、生活,及建立家庭事業的原則。

尊重文化習俗,建立獨有傳統:

  凡欲見家庭健全,企業持久發展者,不能忽略家庭傳統、企業文化。浪子故事是配合失羊和失銀的故事,都顯明當事者在文化和習俗中的生活和操作。但是深入探索,故事中的父親,無可置疑的在一般文化習俗中建立自家的傳統。他暫且未將產業分給長子,是遵循文化習俗。但能慶賀接納浪子回歸,是建立自家傳統。這似乎是對當時的文化習俗宣告,我家的傳統今後當是失者可以復得,死者可以復活,復得和復活者不須永久蒙羞,而是重得尊榮,成為新人,融入原有體系。這對當時猶太人來說,實是一個極大的衝擊。這正是耶穌來世的目標。他延續了舊約律法的習俗文化,但卻建立了新的傳統。在他的國度里,可以接待罪人,又同他們吃飯;稅吏長撒該可以是亞伯拉罕的子孫;曾被七個污鬼附着的馬利亞可以為祂抹膏擦腳;拉撒路可以在亞伯拉罕的懷中,妓女可以正式坐席;歸家的浪子可以重新做人;罪魁可以成為使徒。因為他來了,一切都變成新的了。



結論:

  家庭永遠是最基本的單位。由家而國是不變的原理。浪子回頭的故事雖是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對耶穌措施的責疑,但提供很實際的對家庭和家庭問題極多的啟發和提醒。願我們更珍惜聖經真理的整全和奇妙,存溫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道,謙虛遵行主道而蒙恩福。